学习典型拓新路 沃土流转谱新篇
收割、断穗、脱粒......茬茬饱满的稻穗被收割机“吞”入“腹”中,在高堂镇前寮村,水稻丰收现场洋溢着热闹与喜悦的气息。今年来,前寮村积极学习“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土地流转先进经验,发动群众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做实土地流转文章,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一、强化统筹,规范流转,激活资源利用新引擎。前寮村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由村“两委”班子组成土地流转工作的“先锋队”,发挥懂政策、会宣传的优势,逐户对44.99亩闲置土地进行“地毯式”的全面摸排与登记工作,理清承包关系、耕种现状、土质性质等情况,通过入户耐心沟通,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同时,召集党员干部与村民代表等进行集体协商,综合分析研判,有效统一了农户们的意见,为承包土地流转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引进技术,破闯难关,架起耕地流转共富桥。前寮村与镇农技“轻骑兵”建设单位对接挂靠,取得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支持,全面掌握防控情况,有效破解病虫害问题,确保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丰产增收。 牵线县供销社和种粮企业,成功探索创新了“公司+农户”的村集体经济合作运营模式,聘请第三方飞防喷药和机械收割,有效破解农村耕作水平低的问题。此外,通过农技专家指导,采用“稻稻马铃薯”的种植模式,即早、晚造种植水稻、冬种马铃薯,大大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据种植企业管理人员介绍,去年冬种马铃薯亩产量达6000斤左右,早晚稻水稻亩产量达900多斤。
三、规模管理,抱团发展,实现集体农户双收益。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和村民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抱团”发展的模式,将分散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引进有实力的深圳市宏兴进出口有限公司,借助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市场运作能力,建设和规模化经营种植基地,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一变化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增长,也极大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前寮村每年流转土地租金为26994元,每年出租金额提升超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