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科普

2020-08-19 11:16
来源:本网
【浏览字体: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及其产品或其污染物而感染布病。布病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甚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近年来,我省报告的人间布病病例数和发病区县数不断增加,疫情呈现上升趋势。

布鲁氏菌是一种需氧短小杆菌,兼性细胞内寄生,革兰染色阴性,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布鲁氏菌菌株分6种:牛种、羊种、猪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和犬种;从海洋哺乳动物中至少分离到3种,被认为是新布鲁氏菌。羊种侵袭力、致病力最强,易引起暴发流行,临床典型;牛种侵袭力较强,毒力较弱,感染率高,发病率低,临床不典型;猪种猪1和猪3型致病,毒力介于羊和牛种之间,致病力强于牛种,感染率高,发病率低,临床不典型。

布鲁氏菌喜低温干燥环境,生存时间较长,有较高的抗灭活能力;对湿热、紫外线、常用消毒剂和抗生素比较敏感。该菌在浓度为3%的来苏尔生存时间为1分钟、浓度为0.2-2.5%的漂白粉生存时间为2分钟。

传染源:染疫饲养动物羊、牛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次为鹿、犬及其他家畜和啮齿类动物;野生动物野羊、野猪、野牛、狼、野兔传播给人较为罕见;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人体通过献血和器官移植是非严格意义的传染源,乳汁、脓液、尿、阴道分泌物等传播罕见,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通过病人而传染引起的病例。

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传播途径: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这是最主要的方式;经消化道感染,主要通过食物或饮水,布鲁氏菌经口腔、食道黏膜感染;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布鲁氏菌的飞沫、尘埃;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且感染剂量较低(10-100个菌)。

易感人群:全人群均易感,不同人群感染率高低主要取决于接触牲畜等传染源机会和时间。感染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牢固,持续时间1-2年,可反复感染。

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羊种布鲁氏菌有明显的季节性,4-5月为发病高峰,牛种夏季有季节性的小高峰,猪种季节性不明显。有明显的职业性,牧民、兽医和毛皮工人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无性别和年龄差异,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3周,平均2周,最短3天,最长可达1年,或更长。临床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头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辜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部分病例还可有游走性大关节疼痛。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至瘫痪等。白细胞正常或偏低、贫血,血沉增快。病人的临床表现总体呈现多样化,无特异性。病程分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3个月以内为急性期;病程在3-6个月为亚急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为慢性期。

治疗原则:“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常用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药物,亦可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三代头孢类药物。因为药物副作用的存在,治疗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通常需要定期复查肝功。约5-15%的患者存在复发,主要原因为抗生素选择不当、治疗时间缩短、依从性不良或局部感染病灶。本病预后良好,多于3-6月康复,治疗失败通常与布鲁氏菌脊柱炎有关。未经药物治疗病死率2-3%,多与心内膜炎和脑膜炎相关。



饶平县卫生健康局         

20208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