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饶平统计报告20期
2022年饶平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对2022年饶平县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2022年 经济运行
2022年,受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冲击明显的超预期影响,我县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全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应对冲击,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经市统计局初步核算,2022年饶平县地区生产总值342.58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
一、经济运行主要情况
(一)GDP增速连续4年全市第一。
2022年,饶平县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7%,连续4年居全市第一。分季度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累计增速分别为6.9%、4.6%、4.3%和3.7%。
饶平县四个季度GDP累计增速与全市差距呈逐步收窄趋势,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分别高于于全市2.7个、2.4个、1.8个和1.4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一产增速相对较快。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5.98亿元,同比增长5.3%,拉动经济增长1.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3亿元,同比增长5.7%,拉动经济增长1.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41.37亿元,同比增长1.4%,拉动经济增长0.5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5.1%、33.6%、41.3%。
表1 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分产业表
从2019—2022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中有进,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9年,饶平县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9%、35.8%和45.3%,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2020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回落,2020年为-4.8%,2021年回升35.7%,2022年小幅下降至15.6%。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表现相对平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其中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9年的18.9%提升至2022年的36.8%,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9年的35.8%提升至47.6%。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平稳增长弥补了偏弱的第三产业增长,整体经济表现为缓慢恢复性增长。
表2:2019—2022年饶平县三次产业增长率和贡献率
(三)行业结构:工业、农业拉动作用较大。
从各行业权重(上年不变价增加值占GDP比重)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匹配性看(表):
“多作贡献”的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于占GDP权重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1%、40.4%、7.3%、7.0%、6.7%、3.7%,分别比行业占GDP权重高出13.0个、9.8个、4.2个、4.0个、1.2个、2.0个百分点。
“拖后腿”的行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占GDP权重的行业)有: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4%,-1.1%,-1.2%,0.1%,0.3%,分别比行业占GDP权重低18.8个、3.0个、2.3个、5.6个、5.6个百分点。
表3 2022年饶平县分行业长短板
综合上述角度的分析可以看出:
1.农业生产较快增长,拉动GDP增长1.45个百分点。
农业增长为GDP增长提供稳定支撑。202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46.19亿元,同比增长6.2%;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89.12亿元,同比增长10.8%,贡献率39.1%,拉动GDP增长1.45个百分点。大农业各行业基本实现增长,林业相比第三季度小幅度回落。全县农业同比增长9.1%,拉动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长4.5个百分点;牧业同比增长4.7%,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57个百分点;渔业同比增长3.2%,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1.0个百分点。
表4 2022年饶平县县农业总产值构成表
粮食生产形势良好,渔业、茶叶、畜牧业平稳增长。早稻产量6.99吨,增长7.9%。茶叶生产形势喜人,增势良好。2022年,全县茶叶产量1.87万吨,增长15.61%;产值45.71亿元,同比增长18.3%。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9.6%。
2.工业生产强力支撑GDP增长,拉动GDP增长1.50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强力拉动我县GDP增长。2022年,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104.98亿元,同比增长5.3%,拉动GDP增长1.50个百分点,贡献率40.4%。三大行业门类中,制造业增加值74.65亿元,同比增长6.3%,拉动GDP增长1.38个百分点,贡献率37.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19.10亿元,同比增长2.3%,拉动GDP增长0.13个百分点,贡献率3.6%;采矿业增加值0.89亿元,同比下降4.8%。
规上工业季度增幅回落。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4.1亿元,同比增长3.9%,增幅比前三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61亿元,同比下降0.6%,增幅比前三季回落1.2个百分点。
表5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三大门类增加值表
规下工业增势较快,拉动明显。2022年,全县规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全市排名第一,拉动GDP增长0.9个百分点,贡献率24.2%,增速比整体工业高4.7个百分点,高于全县规上工业增速10.6个百分点。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恢复增长。
202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18亿元,同比增长1.4%。批发业商品销售总额42.14亿元,同比下降6.0%。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49.25亿元,同比增长2.0%,贡献率0.5%,拉动GDP增长0.02个百分点。住宿业营业额同比下降4.9%,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3%。
4.建筑业持续增长。
2022年,全县建筑业增长9.8%,比前三季度(14.6%)回落4.8个百分点,贡献率9.3%,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
5.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增长。
202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33.4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总额58.63亿元,同比增长9.5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92亿元,同比下降58.49%;第二产业(工业)投资28.11亿元,同比下降12.85%,降幅比1-11月份收窄7.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51亿元,同比下降59.5%;第三产业投资102.37亿元,同比增长10.75%。房地产开发投资26.16亿元,同比下降12.24%。房地产销售面积255909平方米,同比增长11.64%。
表6 2022年投资领域完成情况表
6.服务业稳步恢复。
邮政业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6.9%,贡献率1.4%,拉动GDP增长0.05个百分点。金融业业务总量同比增长9.4%,贡献率7.0%,拉动GDP增长0.26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6.2%,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2.6%。
(四)指标情况:经济回稳向上,各项主要指标增速放缓
2022年,我县全年GDP增长3.7%;规上工业增加值62.61亿元,同比下降0.6%;固定资产投资133.4亿元,同比增长1.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18亿元,同比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额63.08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进口累计5715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比增65.1%(去年同期34620万美元),出口累计34466万美元,同比下降30.8%(去年同期49832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92亿元,下降3.71%(剔除留抵退税后9.65亿元,可比增长3.24%)。
相较前三季度,部分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但总体上看,主要经济指标恢复向好。地区生产总值(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为正增长,与前三季度相比,税收收入、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较明显,分别回落12.66、7.0、5.9个百分点。
表7 2022年饶平县主要经济指标
二、需关注的问题
(一)规上工业支撑偏弱。
近年数据显示,饶平县GDP增速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趋势基本一致,随工业速度高低而起落,尤其是2020年出现疫情以后,GDP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相差达2.7个百分点,反映规模以上工业在疫情后饶平经济增长支撑偏弱。
表8 2022年饶平县GDP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规上工业回落幅度较大。全县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9.5个百分点,增速比全部工业低5.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呈逐季回落态势,一季度达到年度最高增速后逐步下滑,与全市运行态势一致,回落幅度比全市(8.1个百分点)低1.4个百分点。
(二)投资后劲乏力。
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影响,2022年,全县累计实现民间投资72.63亿元,比上年下降11.2%;全年工业投资实现投资额28.11亿元,比上年下降12.9%。
(三)住宿餐饮业受到较大冲击。
四季度全省散发多发的疫情中断接触性服务行业复苏态势,居民总体消费受到抑制,住宿业、餐饮业消费受到较大冲击。限上住宿业营业额621万元,同比下降37.3%;限上餐饮业营业额1818万元,同比下降12.3%。
三、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落实工业扶持政策。抓住我县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契机,加大“小升规”培育工作力度,特别是燃气、水产品、茶叶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加大对接近规模标准的工业企业的培育引导力度,持续培育和推动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升规入库,壮大我县工业经济总量。
(二)积极推动投资增长。加大力度做好项目要素保障,推动各领域投资项目按期推进和落地建设。加强项目进展情况跟踪排查,落实措施,提高项目开工率和入库率。
(三)深挖市场消费潜力。加大餐饮、文旅等领域消费促进力度,做好限上批零住餐企业入库培育工作。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培育发展电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