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饶平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12年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较好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具体是:
(一)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2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70.9亿元,比增10.7%。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14.1%和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05亿元,比增17.92%;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7874元,比增15.2%。
(二)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93.93亿元,比增2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47亿元,比增16%。电力生产、陶瓷制品制造、食品制造加工业、纺织服装、燃气生产和水族机电等六大产业的产值为179.81亿元,比增17.9%,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92.7%。
(三)农业生产全面发展。201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产值完成56.4亿元,比增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30.98亿元,比增6.9%。全年粮食总量完成15.1万吨,水果总产量8.17万吨,茶叶总产量6942吨,水产品总量16.86万吨,分别比增5.2%、4.6%、16.9%和3.3%。
(四)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推进。2012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5.71亿元,比增 8.06%。全县2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71亿元,完成年度重点项目投资计划84.63%,重点项目投资占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1%。
(五)基础设施建设上新台阶。2012年,交通建设全县共投入5.96亿元。主要是完成潮州港进港公路、县道X084线樟溪至浮滨段改造工程、X080西渔线路面大修工程、新城区客运站和3个乡镇客运站等工程建设;完成改建新农村公路93公里,修通自然村59个;亚太通用码头一期工程1号泊位竣工投产、2号泊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新开工建设欧边、霞东、汛洲等5座陆岛交通码头;厦深铁路饶平站进站路一期工程和省道S334柏丰线上饶镇区改线工程正在抓紧推进。国道G324线与省道S222线连接线(环城北路)改建工程、厦深铁路饶平站进站路二期(X083下军线延长线)改建工程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能源建设完成大埕所城风电场、华丰造气厂二甲醚生产线建设,完成2012年度新建配网工程, 110KV三饶输变电工程建设正在加紧施工。配合做好220KV坪溪输变电工程的设计和220KV厦深铁路深湖牵引站线路供电工程的建设。
市政建设加紧推进建设路烟草局至新港东路路段、县城二号街道路、北门市场路、井海引黄干渠路灯绿化、县城大湖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2012年度保障性住房202套己顺利开工建设。“凤江嘉园住宅小区”,“金山花园住宅小区”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6850万元,加固江海堤围7.36公里,除险加固水库山塘10宗,维修中小水闸3宗,水陂18座,整治排灌渠系148.8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05万亩,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46万人。
(六)内外贸易平稳增长。2012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18.41亿元,增长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5亿元,比增11.8%。
(七)民生持续改善。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搭建就业平台,促进了劳动力供需的有效对接。2012年,全县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671人,再就业培训841人;全县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857个,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89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17人,分别完成市下达年任务104%、103%和104%;城镇登记失业率2.36%,低于市下达我县控制指标的0.64个百分点;社保医保保障扩面提质取得新成效。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10.66万人,比增1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8.02万人;新农保人数24.41万人,城镇居民老保人数1.33万人。
社会救助和救灾救济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有保障。全县列保对象2.68万人,发放低保金3766.5万元,发放各类救济款434万元,帮助5.43万名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继续落实省委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决策部署,以提高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减少致贫因素为重点,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率达到100%,顺利通过省的考核验收。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在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95%以上,基本药物实际零售价格下降15%以上;继续加大医疗业务用房建设,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主体封顶,7所基层薄弱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基本完成。
规范化学校建设和教育“创强”工作顺利推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水平有新的提高。新增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36所,新建镇级中心幼儿园6所,完成“校安工程”建设项目30个。全县高考入围人数5379人,超额完成市县下达的高考任务。文艺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建成镇级文化站电子阅览室8个和村级文化活动室140个。积极组织举办文艺表演、各类展览和群众文化巡游,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群众性体育运动活跃。建成体育综合训练馆1个和全民健身广场5个,首届农民运动会成功举办。
科技引导推广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共组织申报的科技计划项目78项,其中国家1项,省级60项,市级16项;组织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共5家;获授权专利253项。广东海利集团有限公司设计的电磁炉(KJ—08E)获得“中国专利奖”(外观设计),是今年全市唯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三元集团陶瓷玻璃餐具、儒窑结晶釉花瓶荣获全国陶瓷评比金奖。
环境监管得到加强,污染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计生和殡葬均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消除了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隐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得到加强,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新的提高。此外,妇女、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过去一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还有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县域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交通公路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财力薄弱,改善民生任务较重;办事效率不高,作风建设有待加强等。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妥善加以解决,促进经济的较快增长。
二、2013年计划安排意见
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省委、市委、县委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建设粤东大门、苏区大港、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总抓手,立足大项目强县,发展民营经济富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稳中求进,扎实工作,在建设文明幸福的征程上取得新的成效。全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是:
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1%;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0%;
农业总产值增长6%;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
为完成上述计划,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加快工业提质升级,围绕发展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一是着力推进临港产业发展。依托港口资源,大力发展临港大工业,提升港口辐射能力,努力推进港口腹地向大埔、梅县等地纵深发展,将潮州港打造成“苏区大港”。重点促进海山岛风电场、和洋船舶配套产品基地、汫洲钢板精加工、大唐电厂5、6号机组、华丰与中石油合作等项目顺利实施。二是着力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以陶瓷、水族机电、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行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特色产业的技术改造,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和塑造自主品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行标和国标的制订,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三是着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继续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帮助企业化解经营困难,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四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实施工业园区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产业层次,要加快樟溪低碳工业园、三饶玻璃陶瓷工业园、台商投资区、城西水族器材工业区等的规划和配套建设,特别是要做好樟溪低碳工业园区的“六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努力把樟溪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县示范园区,努力形成以园区为核心的工业发展平台,并以园区和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力争一大批项目落户园区。同时,积极配合市做好潮州港经济区、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园径南分园建设。五是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培育发展电子陶瓷、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经。
紧紧抓住国家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交通建设继续推进火车站进站公路,国道G324线与省道S222线连接线(县城环城北路)、迎宾大道、省道S222线黄冈至三百门大桥路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建设;拓宽改造省道S222线浮山至迎宾大道,改建省道S222坑海线三百门大桥至海山路段,以及X086线绿岛山庄路口至高速钱东出口段,建设全县各乡镇60公里的新农村公路;对省道S221线饶平境内永善至上善路段的大修。计划完成欧边、汛洲等5座陆岛交通码头和3个镇客运站的建设。
电力建设主要是做好中低压配网规划建设,计划完成2013年新建配网工程,续建东风埭通电工程;配合潮州供电局完成110KV三饶输变电站、35KV新塘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和厦深铁路牵引站线路通电等项目建设;力促220KV饶洋站尽快开工建设;续建海山风电场一期工程和大唐电厂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原煤场扩容等)的建设。
市政建设主要加快推进县城大湖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县城二号街、糖厂至龙泽园路、广场东路凤中路口至国道324线(复线)路段、建设路(新港西路至饶平大道)路段工程项目的建设。加快2012年度202套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建设任务。继续做好县域“三旧”改造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规划新开工县城南信华府住宅区、康德广场房地产开发项目。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是抓好海堤加固达标、黄冈河上游段和浮滨水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三饶水利示范镇、中小型灌区改造及病险水库加固、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项目建设。抓紧做好引韩济饶供水供水工程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动工建设。
(三)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鼓励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要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推广机械化作业,提高农村种养殖业的物质装备水平。重点抓好工厂化循环水鱼类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大棚蔬菜种植和铁皮石斛产业化示范区的建设,提高农业产业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改造和提升特色产业,推进现代效益农业发展。大力培养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积极扶持发展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四)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内外贸易健康发展。
继续加快外贸的转型升级,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外贸扶持政策,引导外贸企业顺应形势,摒弃低水平扩张,下功夫向产品价值琏的高端延伸,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绿色低碳、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巩固现有市场,发展新市场,广开贸易渠道,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加快国内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扩大内销规模。继续加快各类专业市场和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推进农超对接和城超向农村延伸,活跃城乡贸易。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展销会、博览会,扩大企业的影响,鼓励企业利用各种渠道在国内大中城市构建产品营销网络,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份额。
(五)大力发展旅游业,助推城镇化上水平。
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村镇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人口聚集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加快重点景区内涵建设,以绿岛山庄4A级景区为龙头,整合青岚省级地质公园、中华海龙等地质景观资源,打造大型生态旅游景区,以弘扬苏区精神为主题,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名牌。加强旅游招商引资,以饶北休闲养生、饶中生态度假、饶南滨海观光休闲、以苏区文化的红色热土旅游等资源吸引有实力的客商来投资开发,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加强和县外旅游企业的合作,加大宣传推介,做好“引客入饶”文章,兴旺饶平旅游。促进县域次中心和中部、沿海中心镇规划建设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六)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动以创业促进就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扩面征缴,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抓好以推进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为基础保障的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提高管理和保障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向县级医院和村卫生站两端延伸;推进全县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成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建设,启动县中医院门诊楼建设,抓好新塘、东山等七所老区卫生院危房改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高中、中职、学前教育,推进教育创强工作,加快校安工程和教育基础能力及软件配套建设,力争完成柘林、汫洲、新丰等9个镇的创强目标任务,提升各阶段教育水平;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民资办文化企业,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的修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利用。重点加快茂芝会议纪念广场(纪念馆)工程、张竞生博士故居公园的建设进度,配合省、市搞好“道韵楼”、“紫来楼”和所城“大埕所城”的规划维修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持续开展。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动力,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 严把新上项目的环评准入关和节能评估关,强化重点工业污染企业和农业养殖污染的监管和处置,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确保完成市下达的各项节能减排指标计划任务。加强治安防控,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平安饶平”。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抓好安全隐患查处整改,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与此同时,加快养老体系建设,推动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继续抓好计育优生工作,落实殡改工作责任制。继续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及双拥、档案、妇女等工作,统筹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