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2025-01-23 16:46
来源:本网
【浏览字体:

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饶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为提高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机制建设。今年来,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我县《饶平县2024年全面依法治县工作要点》《饶平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以及《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广东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潮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饶平县贯彻落实〈潮州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紧紧围绕全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深化法治实践,推动民族宗教领域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重要会议学习内容,并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局年度学法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持续推动领导干部带头遵法学法,通过组织集体学法、专题培训、干部网络培训、国家工作人员学法考试等平台,不断提高民族宗教工作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治理事务的能力,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三是压实法治政府工作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强化“三重一大”议事决策规则的贯彻落实,有效压实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责任。四是召开全县民宗工作会议,组织各镇统战干部及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法治建设重大部署。五是加强基层宗教工作,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和镇、村(社区)两级责任制,建立健全分级负责,压实压紧主体责任,将宗教工作纳入基层综治网格化管理,推进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六是深化《饶平县宗教领域行政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完善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和联络机制,切实推动宗教事务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的规范化、常态化。

(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高宗教领域法治水平。一是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和镇、村两级责任制,切实将宗教事务管理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二是严格贯彻落实《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办法》《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强化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指导宗教活动场所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场所内部管理,做好安全生产、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提高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三是严格贯彻落实《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加强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督促指导宗教界按规定申办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今年来到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巡查督导共71次、217人次。

(三)加强服务管理,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一是依法落实有关民族政策。严格贯彻落实《潮州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发动各界向饶洋镇蓝屋畲族村进行定向捐资,2023年,在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大力支持和争取下,筹集了社会捐款100万元,用于饶洋镇蓝屋村打造畲族文化提升工程项目,投入到村庄寨门、陀螺场提升改造、荔枝林茶座、农家乐、民居立面墙绘、公厕提升和商铺改造等多项工程。该项目工程已于近期竣工,大大提升了蓝屋畲族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补齐公共设施短板,为蓝屋村融入岭南民族特色文旅廊道建设筑牢坚实基础。二是依法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利。坚持树立法治思维,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严格落实各项民族支持政策,切实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三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潮州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联系联合各有关部门,指导饶洋镇和民族村寨开展畲族文化保护工作;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和畲族聚居村—饶洋镇蓝屋畲族村,举办“同心共推百千万 情满中秋贺华诞—2024年饶平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主题活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持续做好现行民族工作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切实提高干部群众贯彻落实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扎实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浓厚法治环境。一是召开全县民族宗教干部培训会议,学习贯彻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切实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今年以来共开展培训学习6场次。二是召开全县宗教界人士工作会议,组织各宗教团体领导班子和重要场所负责人,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切实提高宗教界法治观念,今年以来共开展培训学习8场次。三是普法宣传活动走进基层。到钱东镇、黄冈镇、饶洋镇等地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让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基层。普法宣传活动走进宗教活动场所,大力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简称“四进”活动。今年我局已制作新一批“四进”宣传牌共120480块,落实各镇、宗教团体协助全县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规范挂贴,强化“四进”工作规范化,为“四进”进宗教活动场所工作开展夯实基础,结合日常督查巡查工作,认真指导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学习,切实增强宗教界人士的法治意识,今年来共发放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资料等约1100

(五)加强服务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加强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的能力,并结工作实际合研究修订出台《饶平县宗教领域行政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我县宗教领域联合执法、综合执法工作机制,切实推动宗教事务联合执法和综合执法的规范化、常态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对民宗系统的行政许可、行政备案、行政检查等权责事项进行全面梳理,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政务服务,提升办理效率。三规范行政执法事项。严格执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两平台”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

(六)加快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是持续加强宗教事务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体作用,构建“上下联动、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和“发现问题在村(社区),核实问题在乡镇,处置问题在县”的宗教工作机制,推进宗教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推进民族事务社会治理创新。妥善处理好各类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矛盾纠纷。坚持用法治精神引领、用法治思维谋划、用法治方式实施,不断健全完善县、镇、村(社区)三级民族宗教因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在第一时间有效防范、及时掌握、研判处置民族地区、宗教领域的各类纠纷和隐患,最大限度减少影响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的因素。二是深入推行服务型执法建设。通过开展宗教政策法规等知识培训及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讲座,以及自学、集中学习等方式,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行政执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展开讨论,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二、存在不足

今年以来,我局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方面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层民族宗教执法力量薄弱,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日益繁重,基层工作力量跟不上形势。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有待做深做实,法律法规宣传的覆盖面和形式有待拓展和创新。二是法治宣传教育有短板。普法形式和手段不够丰富,尤其是对外来人员普法、基层普法、群众普法形式相对单一,主要采取挂横幅、贴标语、在宣传橱窗张贴宣传资料、组织“送法下乡”活动等形式进行普法,缺乏形象性,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开展普法运用不够,创新方法的力度有待加大。三是部分信教群众法治意识不强,发生矛盾纠纷时候仍然习惯用非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四是宗教活动场所管理人员老年化严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管理能力和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三、下一年度主要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法治政府建设各方面,统筹谋划和全面落实好本部门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任务。同时,严格落实主要负责人履行本部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

二是加强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等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送法进宗教活动场所、下基层等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各民族群众增强法律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良好习惯。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宗教场所“四进”活动为契机,突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的培训、培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进一步扩大民族宗教法规政策宣传覆盖面。

三是进一步规范民宗事务管理。深化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推进宗教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落细落实各项民族政策,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坚决依法处置和打击打着宗教旗号的非法组织及其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加强互联网宗教事务管理,切实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为我县法治政府建设贡献民宗力量。

四是加强部门协作。与公安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案件通报机制,共同做好民族宗教领域规范化管理与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处置工作,为民族宗教依法处理提供良好法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