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石碑与饶平县命名
饶平县,明成化年间置县,是潮州府继揭阳、潮阳、海阳三县之后的第四个县。置县时全县行政区划分为光德、怀德、太平等3个乡和弦歌、州、清远、秋溪、隆眼城、苏湾、宣化、信宁等8个都,下辖16个堡、4栅、277个村。光德乡辖弦歌、
州、清远3个都、4个堡109个村;怀德乡辖秋溪、隆眼城、苏湾3个都8个堡、89个村;太平乡辖宣化、信宁2个都、7个堡(其中4个栅)、79个村。
自明嘉靖五年(1526)及嘉靖四十四年(1566)两次析出州、清远、秋溪、苏湾4个都分别归大埔、潮安、澄海等县之后,全县行政区划仅存4个都、14个堡(其中栅4个)、209个村。直至清代末年,行政区划依旧不变,计光德乡的弦歌都辖上饶、中饶、下饶、东洋4个堡、100个村;太平乡的宣化都辖黄冈堡和大港、高埕、大埕、柘林4个栅、40个村;信宁都辖陈塘、汫洲等两个堡、40个村;怀德乡的隆眼城都辖隆眼城、长岐、溪南3个堡、35个村。
饶平县这个美名称的由来,五百多年来,众说不一。据见于志书者,已有三种说法:
其一,最早见于明万历十年(1582)潮州知府郭子章“郡县释名”:“饶平县成化间置,县(治)在三饶也。三饶:即上饶、中饶、下饶。今县治在下饶,曰:‘三饶太平’,此饶平命名之故”。
其二,清康熙饶平知县刘扑(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任职)修纂的《饶平县志》曰:“饶平潮属邑也,又分自海阳,其建邑以饶平名,乱后思治,固有取尔也。然惟饶故平,衣食足而礼义兴,饥寒迫则奸邪作矣。官思土者,顾名思义;欲使饶永不瘠,平永不乱,政在养民而已。”
其三,饶平知县刘扑撰的《饶平县·古迹》“梅溪石碑”云:“宋王十朋,尝(曾)经是地,逆旅中,夜半闻角声,起视莫知其处,周览山川曰:‘异日必有县其地者,立石记之’。相传云:‘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饥荒,此处半收。’明初,其石犹倒覆在泥中,有土人辇石为某县令立去思碑,中途绳断,伤舆者二人,今片石尚横郊,而石上文销泐无遗矣。”清光绪惠本《饶平县志》所载亦同。清道光四年(1824年)出版的《韩江闻见录》也记述:“宋时王十朋过其地,夜宿双溪口,闻更鼓声,曰:‘他日必有筑城于此者’,因题石云:‘天下大旱,此处半收;天下大乱,此处无忧’。以后饶平县名,正符于此,是为双溪石”。
图为清代复镌的宋代梅溪石碑
上述各条所载,无不寄意“富饶”与“太平”之义,皆释饶平县名之由来。
据考证,“梅溪石碑”竖于饶城文明塔山下的双流寺左侧,因两条溪水流经该寺门口汇合,故又名“双溪石”。1987年修志时,湮没已久的“梅溪石碑”在三饶镇河口村又重新发现,但碑石已被劈为五块。经县博物馆派员鉴定属实,碑文部分尚可辨,碑石上镌有王十朋名字。据史书记载:王十朋,生于公元1122年,卒于1171年,南宋温州乐清人(今浙江乐清),字龟龄,号梅溪,秦桧死后应试,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中进士第一名(即状元),历任秘书郎、侍御史等职,王屡次建议整顿朝政,未被采纳。后主和派抬头,遂出知饶、湖、泉等州,多有建树,官至龙图阁学士,著有《梅溪集》、《春秋尚书论语解》等。
从《潮州历代诗选》发现一段记述: “王十朋,少年时曾游潮州饶平琴峰(即饶城琴峰山),对潮州及潮州人均有深刻印象……”三饶镇志编修组在搜集历史资料时,又发现王十朋宋时旅饶时,曾为邱氏始祖成实公撰写墓志铭。多处的资料证明,王十朋确实到过三饶。他在潮州留下了诗篇,来到三饶,见到三饶秀丽的山川,便挥毫写下“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饥荒,此处半收”十六字名句,并立石记载之。这名句,明显寓意“太平”与“富饶”,后来建县,取名饶平,恰好相符。金石是历史的见证,湮没多年的“梅溪石碑”重见,足见它与饶平县命名由来密切相关。
(选自《饶平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