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畲族的风俗习惯

2017-07-23 11:14
来源:本站
【浏览字体:

 

畲族的风俗习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和汉族交错杂居,受其影响,有的和汉族相似或相同,但仍保留着本民族自己的语言和很多独特的奇风异俗。

服饰

“畲民无寒署,皆衣麻,妇女跣足椎髻,以斑烂布包竹筒缀以珠蒙其首,腰着独幅裙。”古时,畲族男性服装一般为带襟的无领靘麻布短衫,女性服装多为自织的青蓝色麻布。妇女衣服的领、袖口和右襟镶有花边,头发从后梳成螺式截筒高帽式盘在头上,发间环系红色绒线,结婚时并没有戴凤冠,插有银簪。男女劳动时有围身裙。到了近、现代,畲族男子的服装与汉族差不多。妇女在结婚或节日时,衣着仍保持畲族的特色,头戴凤冠,足着花鞋,身穿花边衣服,腰系花带。凤冠是以红布包着附有银色的竹筒,置于脑后,护以发髻,再盘绕着紧紧的石珠串,髻旁插有银钗,俗名凤钗或凤桃。衣服都用自织苎麻布制成,喜穿青、蓝两色。阔领大袖,衣襟和袖口都镶有美丽的花边。

婚姻

畲族的家庭,历来以男子为中心(家长),女子婚后从夫居,所生子女从夫姓,由于妇女一贯参加劳动,在家庭中地位较高,享有财产继承权,他们都是一夫一妻制的,但结婚或离婚比较自由。畲汉之间过去不准通婚,是家庭中一条家规,由于姓氏少,所以同姓不同房和五代以外通婚现象较普遍。解放后,畲汉之间也有通婚的。婚姻的缔结,主要有父母包办,男女半自由,招女婿、领童养媳四种方式。这种封建性婚姻是受汉族影响的,他们多数是在劳动中通过唱歌、互相恋爱,同时取得父母的同意,托人做媒成婚。因为可招女婿,所以重男轻女的思想没有汉族那么严重。招婿结婚时和汉族相反,女方要给男方送礼物或钱给男方,作为男方父母的养儿金,或叫被裙钱。它的嫁妆极简单,除一只高脚柜外,都是用锄、镰刀、笠帽、棕衣、犁耙等,富有之家还有牛陪嫁的。男方娶亲前几天,把礼物送到对方去,要请一位男的歌手(俗叫行郎)和一位既善于唱山歌、又会当厨师的(俗叫赤郎子)同去,当晚女方要请来善歌的姑娘,要和“行郎”“赤郎子”对歌,双方各展其才,引吭高歌尽情欢乐,所唱山歌都是有意义的、吉祥的内容,一直唱到天明。第二天,女的坐轿去男家,上轿时,由女的亲哥抱着上轿,上娇时孕妇不能近前,到了男家下轿时寡妇不能近前,认为上轿见孕妇、下轿见寡妇是极不吉利的。到了男家拜堂成婚,喜宴散后,有的还举行赛歌会,有的对唱,有的独吟,婚后二、三天,夫妻双双下田劳动,一个月后,夫妻一同去女方的娘家。

丧葬

畲族丧葬仪式与汉族有相同之处,采用土葬,也搞祭吊死者活动。第一、对死者有上寿的老人要做“功德”(又叫做斋),门竖一幡,上书死者姓名,灵前杂列鸡黎,畲妇七八人,团棺坐员,用麻干为格,高阔尺许,外糊以纸,中置纸绽,名之曰库,并持竹鞭甑,且鞭且……。形式很隆重,有的做三日三夜,有的做七日七夜,参加做“功德”的祭师的几人到十几人,都是有专业本领的人,他们穿上祭服长衫,边念边舞,手舞足蹈,在死者灵前不断诵祭词,为死者解救在“地狱”之痛苦,表演动作很紧张,如“冲破十八层地狱一段”。第二、对死者的哀念以唱山歌来表达,一群亲人围在死者棺材边,边哭边唱山歌,悲歌随编随唱,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表示对死者的怀念;有的复述死者生前做过的好事;有的忏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够;有的表达死者离世后悲痛的心情;也有的是亲人之间谴责对方对死者不是之处,而引起反驳的对唱等,都用山歌形式唱了出来。常常是哀歌唱到天亮,或连唱好几天。第三、送给死者家属的东西都是米、钱、香纸等实物,来接济死者家属用于丧事的费用。一切使用由族长办理使用,子孙不得干涉。历来相沿成习,至解放后,丧葬都筒化了。

据畲民相传有悬棺之例。传说他们的祖先“狗头王”在凤凰山打猎时,不慎山羊撬落在山谷树丫上,其子孙望着树丫上的遗体,守尸三天三夜,忽然“狗头王”的遗体飘到白玉棺材里,说是天上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入土,于是便用车轮和绳索把玉石棺吊在凤凰山悬崖峭壁空中安葬,后来世代沿袭,祖先逝世后都以悬棺下葬,这传说在福建的周宁、福鼎、福安、屏南等县的畲族地区都有流传。

畲民死后的谥字:雷姓分大、小、百、千、万编行次为死后谥字;蓝姓则分大、小、百、千、万、念字行次,较雷姓多一字。行次列序以此周而复始。

节日

畲族传统的节日和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过年等八节。其中以端午为特别重视。男女都穿戴上自己最心爱的服饰、聚集在一起举行赛歌,十分热闹。与汉人有不同的习俗如下:

大年初一早晨开井取龙水,由肖龙的人拜井公婆,拜后揭开井盖放黄糖于井中,然后家家户户拿汲水桶打水,盛于各自的水缸里,以示饮了龙水一年如龙健。上午八时开始放牛,牧童提三炷香三张银纸去拜伯公婆,保佑耕牛平安:大岗上,细岗落,顺到家。上午九时,凡得新丁(生孙子)的人,须挑着供品,招呼村民吃“菜生”,用柑饼一盘、茨生一大盘、蒜茎、豌豆、付干等放在茭苈内拜千秋公。拜毕,不分老幼蹲在地上茭苈边吃之,表示一年万事千来,事事胜意,添丁发财。

元宵节,从正月十一日起至十五日,家家户户轮流拜老爷。正月十五那天,新娘要穿新衣,着新裙,由家婆提灯笼在前带领去各祠堂拜祖,祈祷生贵子,食丁桌时新娘要坐首位。

招兵

畲族过去有“招兵”活动。相传是为纪念祖先“狗头王”,歌颂他上茅山学法,过海打番兵的英雄事迹。这个活动,每五年一次,时间在每年年终十二月廿四日以前夺吉日举行,连续两天两夜,或三日三夜,地点在祠堂前搭的高台神坛,用桌子围成圈,插上五幡旗,以族长为首,请法师主持,先向旷野跪拜祖先“狗头王”。法师作法时,口中念念有词,吹牛角,如掷有胜茭(一阴一阳)时,则表示兵马已到。通过祭祖祈求图腾庇佑,扶正驱邪,使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过去凤凰山还分“请兵节”和“送兵节”两个节期。1993年12月25日,凤凰李公坑曾举行一次,有八个畲族管区代表都赶来参加。现形式有所改变,但性质依旧。

祠堂

畲族很重视祖祠的建设,祀祖以示不忘本。蓝屋村于明万历五年(1577)蓝宗琛为其祖父蓝肇基(名宽,谥逸仕)始建“衍庆堂”祖祠,祀奉始祖大兴公神位,到了十一代又建笃庆堂,十四代攻壁又建善庆堂。祠堂有祠产,收入作为祭祀用,祭期定春秋两季,有时冬至、端午也各举行一次。祠堂有宗祠、房祠,设有族长、房长,分别由族中辈序高、年龄大、具有一定威信的人担任,常年主持祭祀仪式,管理族内、房内公共事务,处理族内外各种纠纷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