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饶是原饶平县治,称饶城。置县前属潮州府海阳县光德乡辖下的元歌都下饶堡,是上饶、中饶、下饶三堡的经济中心。早在宋代,这里城南门外的校场埔圩已是“闽汀诸贾,无日不聚”的商贸集市。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置饶平县,县治设三饶。三饶为饶平县治达475年,现为三饶镇政府驻地。据《潮州府志》载:“明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建,皆甃以砖,高一丈八尺,面广一丈,基倍之。周围七百二十一丈。北临溪,东西南三面凿池,广一丈二尺,延袤七百五十二丈有奇。初参政刘洪总其事,右参政丁潞、佥事赵宏、陈延玉继之,知县杨昱成之。东西南北辟四门构城楼……”
图为三饶楼
三饶古城位于县境的三饶盆地中部,周围群山环抱,峰峦绵延起伏,南北两溪和上饶溪3条溪流贯穿全境汇合于河口村。双溪口处的宋代古刹双流寺,素饮“一城居中,千山环拱,祥发双溪,文启三饶”之美誉。陈理(宜化都人,成化庚子举人,浦城知县)有诗云:“万山环绕一孤城,城外荒郊路坦平;春暖袛看桃花灿,山深不见虎狼行;俗同邹鲁皆归化,人乐农桑尽力行;更喜儒林多俊彦,年来桂籍共联名。”早在宋代,龙图阁学士王十朋曾游览其地。饶平知县刘抃撰的《饶平县·古迹》“梅溪石碑”云:“宋王十朋,尝(曾)经是地,逆旅中,夜半闻角声,起视莫知其处,周览山川曰:‘异日必有县其地者,立石记之’。清道光四年(1824)出版的《韩江闻见录》也记述:“宋时王十朋过其地,夜宿双溪口,闻更鼓声,曰:‘他日必有筑城于此者’因题石云:“天下大乱,此处无忧;天下饥荒,此处半收”。
三饶文化积淀深厚,全镇古圆楼寨大多建于明清年间,造型多样。南联村道韵楼结构造型独特,是中国最大的八角围楼。其他传统建筑三饶楼,该楼原为谯楼,始建明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改建为县署大门,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复修,易名三饶楼,1990年重修。还有三饶孔庙、城隍庙、文明塔、琴峰书院等。代表性碑刻有明梅溪碑记、林侯全城去思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