蜑民习俗

时间:2013-04-27 17:12:43   来源:县志办

蜑民生活在水上,称“水上人家”。以艇为家,也称“艇家”。其来源,有多种说法:《晋书》即有“始兴溪子”之说,屈大均、李调元说蜑民“鲸鱿之族,其性嗜杀”、“以蛇为神,故祀蛇于神宫”;汉族分支说,即他们的祖先因避干戈之忧,潜居水中,子孙习惯,所以永滞水上;又有苗蛮遗裔说,即“南方之夷”。凡此种种,其来源众说纷纭,难以考究,但其生活习俗是有其特色的。

清光绪《饶平县志》户口篇记载:“明成化十八年蜑民1户,嘉靖四十三年有3户,天启四年造册蜑人有5姓:麦、吴、濮、苏、何。古以南蛮为蛇神,观其蜑家神宫蛇像可见,世世以舟为居……本县旧立90户”这一记载所立册五姓,此后漂流在何处不得而知。

新中国成立后,柘林湾有蜑民聚居在水上生活。在人民政府关怀号召下,从1973年至1976年陆续搬到陆地。配给土地,提供建材,每户补助一千元作建房费,划地集中建筑新楼房,取名“海洋渔民新村”,共建楼房数十栋,装修华丽,属柘林镇海洋渔民居委会辖,至今仅有少数老人会讲广府话(粤语),大部分讲潮州话了。柘林蜑民有冯、黎、黄三姓(冯姓来自保安县,有30户;黎姓来自顺德县,有20户;黄姓来自番禺,只有几户。),衍派至今已有70多户335人,集中在新村居住。

昔时,蜑民生活上有许多禁忌和习俗:在船上不得穿鞋;船头不准用脚踢;妇女衣服不准晒在船头;禁止陌生人上船;锅不能从渔网上端过;饮食时忌汤匙倒伏;吃鱼时不可说翻过来,应说顺过来;忌说与“沉”同音的话;新郎在路上遇见丧事时,不可正视或与治丧的人们打招呼;参加过丧事的人,要过一个月后或择吉时方可出海捕鱼;开船时,必先焚香,祝一帆风顺;所奉拜之神,大多数是范蠡、蛇神、财神;行船时如遇见蛇过江面,要加快速度在蛇的前头驶过,如遇鱼跳上船时,应马上把鱼放回水中,不可食用;船上忌载死人,临终前就把他用白布1.2丈捲在身上,然后丢下海去,家人要驶船环绕三周而后才离开,如果至断气还在船上,就要用黑狗血清洗船板;行船途中遇人堕水,任其溺毙而不救,恐怕得罪水鬼致招灾祸,如遇到死尸,就把尸体打捞上来运到岸边埋掉;船头斗殴,败者若走过头桅(船头位置),强者就不能再逼,再逼就陷人于死地,会引起公愤;每年逢农历七月初十日,要举行一次名叫“水陆烧幽”的活动,以超度溺死于水中的亡灵,祈求神灵保佑船上老少平安,每年三月一日为“蜑家婆”买力之日;所祀的灶神是在十二月廿五日上天,与陆上定十二月廿三日司命灶君上天的时间不同。

蜑民爱唱歌,有时以鱼笛伴奏。所唱的歌通常称作咸水歌、咸水叹、后船歌、龙舟、木鱼歌等,统称为蜑歌。每句歌词七个字,亦合节拍。小孩每天要用绳子缚在腰间,系于船中的主木柱上,不得任其自由走动,以防堕水,胸前经常挂有一个木葫芦,堕水时不致沉没。男人体格结实,肤色赤黑,未婚的船头放有一盆草。女人未嫁时船头放有一盆花,以招媒妁。蜑民的婚姻比较原始,婚嫁不避近亲。各种年龄的蜑人都有其独特的称呼:如少女叫“蜑家妹”,少男叫“蜑家仔”,老妇叫“蜑家婆”,男人称“蜑家佬”。其船叫“蜑家婆船”,有母系社会的遗风。妇女出嫁时,新郎爹要用扇子敲三下新娘的头,口中用粤语念着:“入我门,食我饭,听我教。”新娘过门后天天要烧香拜妈祖,还要端茶给长辈喝。蜑民有四句谚语:“出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生无立足所,死无葬身地。”这是过去蜑民的苦景,于今不同了。

 


主办:饶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管理维护:饶平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电话:0768-7805354(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事项)
粤ICP备17119379号-1 网站标识码 4451220001
粤公网安备44512202000037号
版权所有 饶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