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心梗年轻化,知道这些能救命!
以前提到心梗大家总会忍不住把它和老人联系起来实际上心梗发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年轻人发生心梗往往更凶险!
据统计我国发生心梗的平均年龄为62岁但近几年来45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心梗发病率逐年上升
15-29岁、30-44岁年龄组发病率分别以年均14.57%与6.40%的比例上升
年轻人为啥逃不过心梗魔咒?
高压力、情绪波动大、劳累过度、大量吸烟、饮酒等正成为年轻人心梗的重要诱因。
为什么会心梗?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它不停搏动从而将血液“泵”至人体各器官,维持生命活动。然而心脏本身同样需要血液供应来维持其功能,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就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一旦堵塞,心肌缺血缺氧就会发生坏死,这便是心肌梗死,也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老年人心梗多由冠状动脉的基础病变所致,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等。
但心肌梗死并非老年人的“专利”。统计显示,年龄<45岁的患者,占所有心肌梗死病例的8%~16%,并有
逐年增加的趋势。
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通常起病急,缺乏缺血预适应,病情凶险且进展迅速,容易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早期猝死率也相对较高。
你是心梗危险人群吗?
心梗的高危人群包括:老年、糖尿病、吸烟、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父母有早发冠心病史者。 而作息不规律、过度劳累、久坐、抽烟饮酒等生活类因素,也是心梗发病日益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中华循环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45岁以内的心梗患者男性占95.6%。
女性在绝经前,因雌激素保护作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低,这是青年男女心肌梗死发病率不同的原因之一。但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直线上升。
除了性别是“天注定”之外,吸烟、肥胖、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心血管危险因素。
联勤保障部队第983医院心血管科医生王星曾在一周之内抢救了四位心梗患者,都是30来岁的男性,发现他们有这些坏习惯:
饮食不健康:长期的高油、高盐、高糖、高精细粮饮食,导致了心血管风险明显增加。
长期不运动:心血管得不到锻炼,就容易发生心血管问题。
体重超标:当肥肉堆积的时候,血管里的斑块也会逐渐地增加,管道就会变细,直至发生心血管疾病。
长期大量抽烟:抽烟时间越长,抽的烟越多,对血管的损伤就越大。
都有晚睡习惯:长期睡眠得不到保证,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从来都不查体:定期体检才能及时发现血脂血压是否偏高。
杜绝以上坏习惯,可以大幅度降低心肌梗死发病率。
心梗的前兆有哪些?
心梗并非悄无声息,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1、颈部、嗓子难受
心梗发作数天前就可能出现,嗓子或颈部的不适、堵塞感,也常伴有大汗症状。
2、上肢和左肩痛
心脏缺血导致的疼痛,也可能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小指及无名指。可能心梗发作时出现,或发作前数天就出现不适。
3、持续后背痛
有些心梗患者的疼痛会放射到后背,出现持续的后背疼痛。女性相比男性更多见。
4、持续上腹痛
有心梗病人会把胸痛当成“胃痛”,感觉上腹部或肚脐周围有压迫感、灼烧感等。心梗发作前数天就可出现。
5、牙痛或下颌痛
少数情况下,心梗也可表现为牙痛或下颌疼痛。但又说不出具体哪颗牙疼,感觉上下多颗牙都疼,并也多
伴有大汗。
发生心梗该怎么办?
心肌梗死来势凶猛,青壮年心梗患者发病急、猝死率高,第一时间识别心梗症状,并拨打120,是心梗救治的关键一环。
发生心梗千万别做这几件事!
喝口水先缓一缓×
心梗的黄金急救时间是2小时左右。当患者尤其是老人,出现高度疑似心梗的症状,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自行开车去医院×
自行开车一旦途中病情加重或发生猝死,则无法及时应对,还可能增加事故几率。
非要去有名的医院×
听从救护人员的指挥,前往可以进行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急救的医院。
门口或急诊室有“胸痛中心”字样的医院,具备心梗救治能力,不仅建立了快速诊疗通道,还有心脏介入能力,患者能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救治。
若附近没有胸痛中心,可去就近医院进行紧急处理,比如接受溶栓治疗,再考虑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
到了医院还去门诊候诊×
心梗救治不能等,到了医院必须挂急诊。有胸痛中心的医院,会为胸痛患者开设绿色通道,10分钟内即可完成首份心电图检查,20分钟内完成心梗血液标志物检查,30分钟内完成胸部CT和心脏超声检查。
拍打胳膊肘用力咳嗽×
拍打胳膊肘疼痛感会使心率加快,用力咳嗽也会增加心脏负担,不仅可能加重病情,甚至会引发心跳骤停。
患者摔倒了要赶紧扶起来×
若发现疑似心梗患者,只要所处位置安全,可让患者就地平躺,或在有靠背的地方坐下,让患者放松、休息,然后马上拨打120。
做支架犹犹豫豫×
如果医生建议放支架来治疗,要相信医生的判断。就算那时患者的状态可能看起来还可以,也不要有再观察观察的想法,以免错失时机。
发生心梗时,如果无其他人陪同
要做以下五件事进行自救:
第一,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接线员您的准确位置,说明自己可能是急性心梗发作;
第二,保持房间门开放状态,以便急救人员到达后能够顺利进入房间;
第三,在最靠近门的合适位置平卧休息,保证急救人员到达后能够第一时间发现您;
第四,可含服硝酸甘油一片(服用前量血压,血压低则不要服用),如持续15分钟以上还不能自行缓解,则不要再含服;
第五,舒缓情绪,耐心等待。要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急躁。
如果身边有人突发心梗:
第一,应尽早拨打“120”急救电话,是挽救其生
命的关键步骤。
第二,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应停止活动、保持平卧位,尽量舒缓情绪。如果随时携带急救药品,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一片,有条件者或有专业医生指导下可口服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
第三,如果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心脏骤停,有经过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场时,应尽快进行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
若出现以下情况,可停止CPR:
CPR生效:患者恢复了心跳、自主呼吸和脉搏搏动,患者有反应或者呻吟。
CPR无效:持续超过30分钟的CPR后,患者的呼吸与脉搏都没有恢复正常,患者瞳孔散大固定。
第四,找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或有专业的医
护施救人员赶到。(到了医院以后,家属一定要信任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尽快救治。)
如不具备以上条件,保证患者平卧位或侧卧位,避免因恶心、呕吐物导致的窒息情况出现,耐心等待专业救治人员到达。
在等待期间,尽可能联系一两位亲属或朋友,避免患者至医院后因人手不足延误治疗时间。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
预防心血管疾病,我们要从诱因入手积极预防。
1、定期测血脂
建议<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40岁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查1次血脂;已有异常的人群则建议每3-6个月查1次。
2、定期测血压
没患高血压的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最好每天都测量。
3、科学运动,推荐“快步走”
建议每天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左右,长期坚持一定程度上能延缓早期动脉硬化进展。
4、注意均衡饮食
适当多吃些粗粮,新鲜果蔬,蔬菜最好每天吃300~500克。低脂、低盐、低糖、低胆固醇饮食。
5、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保证睡眠对心血管健康很有益处。其中戒烟尤其重要!
6、积极治疗慢性病
在医生指导下控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不擅自停药减药。
预防急性心梗最好的方式就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饶平县卫生健康局
2023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