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潮州市饶平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5122MB2D28033Y/2019-00033 分类:
发布机构: 潮州市饶平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成文日期: 2019-12-18
名称: 风光秀美有内涵!饶平柘林名镇古八景现存这五景……
文号: 发布日期: 2019-12-1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风光秀美有内涵!饶平柘林名镇古八景现存这五景……

发布日期:2019-12-18  浏览次数:-
(饶平县柘林镇是一个滨海镇,位于饶平县城以东20公里,这里山海风光秀美,人文历史积淀深厚。)

       饶平县柘林镇是一个滨海镇,位于饶平县城以东20公里,这里山海风光秀美,人文历史积淀深厚。自古以来,这里就流传有柘林古八景,这些景观,有的至今仍然留存,有的则已消失。那么,柘林古八景现存的景点还有哪些?有什么看点,下面,就跟我们的记者一起去探寻。

       这一日,我们在饶平县博物馆馆长刘小兵的引领下,前往此行的第一站----风吹岭,领略柘林古八景之一“独塔镇风”的风采。
       经过一段山路,不远处,一座古塔掩映在绿树丛中。刘馆长告诉记者,这座塔就是“镇风塔”,它在柘林古八景中文史价值最高,是潮汕保存最完整和最古老的石塔。

微信图片_20191218095708.jpg

       镇风塔坐山望海,颇为雄伟。它塔高20米,塔基周长16米,塔刹为葫芦状。镇风塔是一个石构塔,塔身各层用石板铺盖,每一层都用石栏杆围成的一条环形石廊,供游人驻足赏景。镇风塔内部石块与石块之间的衔接非常紧密,虽经岁月侵蚀仍完整无缺。那么,高七层的镇风塔是如何建起来的呢?
       柘林镇柘北村党支部书记汤儒汉说:“听老辈人讲,这个塔的形状是从杭州那里移植来的,是用杭州那些塔的图纸来建的。古代没有架手架,相传当时建这个塔时,全部用人工堆土慢慢建起来。用土一边堆积一边往上建。”
建成之后,镇风塔又成为当时行径柘林湾船只的一处航标。
       柘林镇柘北村党支部书记汤儒汉说:“ 这个塔下面还有两个塔,和它算在一起是三个塔,下面海里有一个蛇塔,中间岸上有一个红塔,又叫‘锁水塔’, 因为我们这里临海,所以当年就称红塔叫‘锁水塔’ 。三个塔三点成一线,起着航标的作用。因为柘林海域很广,为了船只出入的安全,这个塔起到航标的作用。”
       镇风塔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虽历经沧桑,但基本结构保存完好,仅在明代经过一次小规模的维修。
       柘林镇柘北村党支部书记汤儒汉说:“当年这个塔的构造全部是做成石榫去拼接的,时间久了,石榫被腐蚀掉,一些石板就掉下来。后来有重新修复,这个塔应该说保护是非常好的。”

微信图片_20191218100039.jpg微信图片_20191218100057.jpg

       时至今日,镇风塔因其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成为潮汕地区元代古塔的代表之一。刚才柘北村党支部书记汤儒汉也说了,柘林除了镇风塔,还有一个锁水塔,这也是我们探寻的第二处古八景“红塔锁水”。
       锁水塔在镇风塔和蛇塔之间,三塔形成一条直线,因塔身漆上红色,当地群众习惯称之为“红塔”。锁水塔现在位于柘林镇北柘村内,但当时,它所在之处其实是溪流的出海口,老百姓希望建这座塔来锁住海水,避免形成内涝。
       柘林镇柘北村党支部书记汤儒汉说:“我们站的地方原来是一条溪,实际也是一个港口,是通到海里的。涨潮的时候,海水就来到很高的地方。为什么要建这个塔,因为山上面有一个镇风塔,下面这个塔就叫做锁水塔。红塔起着锁水的作用,老辈人考虑风水的问题,为乡里保一方平安的意思。”

微信图片_20191218100140.jpg

锁水塔(红塔)

       几百年沧海桑田,原先的溪河和港口业已消失,变成陆地,建起大片民居,锁水塔也被许多楼房包围其中。现在,锁水塔塔身上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高眺镇风塔”,下联是“瞻仰锁水峰”,这副对联也告诉人们,锁水塔周围曾经水陆交界,一马平川。微信图片_20191218100149.jpg

    锁水塔构造比较简单,塔身装饰和造型也极为简洁,但其基础则颇为奇特,蕴含着古人的建筑智慧。
柘林镇柘北村党支部书记汤儒汉说:“当年这个塔的构造下面是没有基础的,下面全部架木材,是浮起来的。2005年我们来挖溪,才发现构造是这样,一开始是不清楚的。”
       与锁水塔遥遥相对的,除了柘林古八景的镇风塔之外,还有“双峰锁水”之称的旗头山和马头山。旗头山和马头山合称双峰,关于这两座山峰,在柘林流传着一句颇有意思的俗语。
       柘林镇柘北村党支部书记汤儒汉说:“柘林南面有个旗头山 北面还有马头山,大门小门 俗话说‘有旗无旗带,有马无马鞍,有门无门闩 ’当时在旗头就种一片防风林,就作为旗头山的旗带。马头山无鞍的传说我不是很清楚,大门小门没有门闩,实际上是听老辈人讲的。”
       传说中的柘林古八景如今有五处得以保留下来。在游览了其中三处景观后,我们为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而不胜唏嘘,同时也为几百年前古人的建筑智慧所折服。
       柘林的古八景,既有历史建筑,也有自然风光,是山海风光的集大成,也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深度融合。现在,古八景虽然仅存五处,但我们经过一处处的游览之后,柘林古港变迁的历史脉络就一步步清晰起来。
       柘北村是柘林古八景的集中地,这里距离“独塔镇风”不到一公里的虎鬃山上,就有另一处古八景----“白雀青灯”,两处景观寺塔互相映衬,散发着独特的古韵。我们寻踪来到虎鬃山,经过一座山门之后,就来到白雀寺。白雀寺始建于宋代,在明朝等时期历经多次重修。寺为二进二从厝格局,规模不是很大,但寺内香烟缭绕,周围绿树掩映,环境颇为清幽。门前石亭古色古香,别具风采,也为古刹增色不少。

微信图片_20191218100155.jpg

     饶平县博物馆馆长刘小兵说:“‘白雀青灯’(白雀寺)是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叫做“白雀寺遗址”。它重修于明代,建筑面积是1360平方米,是明代刑部侍郎蒋厚传题的牌匾。”
       白雀寺倚山望海,环境清幽雅致。关于白雀寺建设的缘起和名字的来源,在当地有这样的传说。
       柘林镇柘北村党支部书记汤儒汉说:“白雀寺这块地听老辈人说叫做虎地,传说当年有一个老和尚云游到这里,看到这只‘虎’非常凶猛,就在这里选址建这个雀寺。为什么要起这个名?据说在寺完工的时候刚好一群白雀飞到这里停留,老和尚才为这个寺起名‘白雀寺’。

微信图片_20191218100205.jpg

       从白雀寺经镇风塔翻越风吹岭,我们一行人来到岭的北侧,这里就是柘林古八景之一的“古渡雄关”。微信图片_20191218100210.jpg

古渡雄关

       在古代,作为天然避风良港,柘林湾内水域阔、水流平稳,周围又有旗头山、马头山等屏障,是船舶理想的停靠地,由此也成为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地方贸易盛极一时。据地方志记载,柘林的海上贸易,自隋朝开始,至宋朝始盛。风吹岭这处古渡口在宋朝时就相当繁荣。

微信图片_20191218100221.jpg

       饶平县博物馆馆长刘小兵说:“古渡雄关也叫风吹岭古渡口,相传这里下面就是海平面。宋末元初时,朝廷在这里建了一个哨所,那个时期这个地方是一个商埠,就是饶平内陆地区包括新丰的陶瓷出海, 沿海的盐北上京沪,南下马来西亚、印尼、暹罗(泰国)等地方。”微信图片_20191218100236.jpg

       相传,柘林古八景另外三处景观为“普陀历碑”“群兽浴日”和“绿浦金沙”,但随着风吹岭古渡口一带海域的消失,也相继消失,现在,留给人们的仅剩下美好的想象。
       饶平县博物馆馆长刘小兵说:“海滩的石碑林现在也是消失了,因为历史比较久远也消失了。七夕井也剩下海滩了,成为传说。”
       柘林位于闽粤交界处,历代以来,其地理位置、经济和军事价值都相当重要。现在,柘林曾经南来北往的贸易盛景虽成为历史,但其作为古代海上丝路的重要节点,再次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微信图片_20191218100248.jpg微信图片_20191218100250.jpg

       饶平县博物馆馆长刘小兵说:“近几年来,随着广东在打造南粤古驿道,这个地方被省定为11处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相对于消失的三处古景观,在地理和历史演变中保留下来的另外五处景观,就显得尤其珍贵。如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饶平县有关部门和柘林镇正对这些景观和历史文物进行保护和合理的挖掘利用。

       柘林镇文化站站长陈永稀说:“柘林古八景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厚 也非常美好,多年来有很多在外面的乡贤,他们也鼓励柘林要大力建设古八景,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吸引外面的游客,来到这里能有一些旅游的去处。



稿件来源:微信公众号“汕头橄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