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位于饶平县海山镇隆西社区同德路的长征干部李沛群纪念馆,是当地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列为潮州市十四张红色名片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革命历史意义。近年来,海山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文化建设“双提升”、红色教与农村旅游“双推进”,精心打造一条长征故事文化街,让长征故事“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深入调研“摸”现状,指引乡村建设新方向。一是实地调研基础设施“短板”。为进一步扩大李沛群纪念馆的教育覆盖面,海山镇党委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多次到李沛群纪念馆周边进行实地调研,发现隆西村道、隆北村道至李沛群纪念馆参观路线两旁房屋的墙面及街心空地都是以老厝建筑为主,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墙体已出现老化、破损,缺乏特色标识及旅游线路打造。此外,该条道路也是附近居民通往体育广场的重要交通要道,路面崎岖不平且没有安装路灯,每到晚上,漆黑一片,给出行的群众带来诸多不便。二是线上调研教育功能“弱项”。海山镇委党校以长征干部李沛群纪念馆的研究和保护为主线开展“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 弘扬传承红色文化”课题调研,发出调查问卷共372份。其中,对于纪念馆的保护和利用现状,56.54%的人认为文化品牌影响力较小、缺少精品旅游,31.65%的人表示纪念馆特色活动少,内容枯燥、缺少具有参与性的体验活动。调研显示,李沛群纪念馆在内容体现、体验方式、宣传开发和品牌挖掘等方面缺乏探索,创新“红旅+农旅”旅游线路大有可为。
多方座研“究”实招,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一是入户走访凝民智。海山镇“走访”小组以“实”为导向,走访“文化街”沿途两侧居民住户,与走访对象面对面、心贴心地沟通交流,耐心介绍“文化街”现状、特点、设计思路等基本情况,了解居民住户对墙面修复、墙体油漆、村口商铺立面优化等的意见建议,掌握群众对“文化街”提升改造的一线需求。二是观摩取经拓思路。海山镇积极对接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指挥部,共同探讨分析海山红色文旅项目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全力打造“农旅+红旅”产业项目蓝图。期间,为进一步厘清“文化街”项目建设思路,驻海山镇帮扶工作队携中山市晟图广告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团队到潮安区狮峰村白鹭湖、湘桥区意溪镇坪埔村实地参观,将好思路、好方法、好经验融入到“文化街”项目设计图中,形成独具海山特色的文化墙绘。
▲狮峰村白鹭湖 ▲意溪镇坪埔村
红色文化“养”乡风,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一是文化墙绘传递文明新风尚。海山镇党委结合“美丽示范街区”建设,将“长征故事文化街”列入今年度镇委党校“校长项目”。“长征故事文化街”以长征干部李沛群纪念馆为中心“点”,以红军长征实例故事为时间“线”,后埠埕市场至纪念馆参观线路两旁房屋的墙体及街心空地为展示“面”,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说明”“铜像雕塑”等生动立体的叙事方式全面展示了长征途中“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史实的光辉历程,全长4000余米,图绘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文化街”成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日常了解长征故事、增强党性观念的“红色记忆”打卡地。二是环境整治焕发乡村新容颜。海山镇委党校在打造“长征故事文化街”过程中,积极推动“美丽示范街区”建设,布置街景5处、墙绘20余副,拆除一处危旧房屋,增设垃圾桶30个、更换太阳能LED路灯50套。此外,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到“文化街”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和常态化清洁工作,对道路沿途等公共区域的乱堆放、“牛皮癣”小广告进行彻底清理,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缺口。
“长征故事文化街”将红色文化与百姓生活相融合,党员群众在过来过往途中耳濡目染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党性修养,真正做到“抬头受教育、低头思感悟”。实地实景将“红色根脉”资源转化为铸牢党性“灵魂”的生动实践,让红色基因植入党员群众的血脉,激励一代又一代海山人为理想和信念拼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