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潮州市饶平县浮山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5122007016398P/2025-00002 分类:
发布机构: 饶平县浮山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5-01-20
名称: 乡村日日有“美颜”,饶平浮山坪洋村的秘诀就在→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1-20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乡村日日有“美颜”,饶平浮山坪洋村的秘诀就在→

发布日期:2025-01-20  浏览次数:-

a03e0dc34089403e9f9d67075d1f2fa7_watermark.jpg

坪洋村村民自觉清扫门前屋后,环境日日美。黄品 摄

  走进饶平县浮山镇坪洋村,只见门前屋后被盆栽和蔬菜装点得生机盎然,巷子口一尘不染。村民杨妙红正和丈夫一起,清扫着家门口的通道。她打趣地说:“我老公在家里很少打扫卫生,却天天把门口冲得干干净净。村里整洁漂亮,我们看着也舒心!”

  一个微镜头,透示着坪洋村保持“美颜”的秘诀——作为2024年省典型村培育对象,坪洋村在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激活村民主人翁意识,引导村民在规划中出点子、在建设中出力气,凝聚起共推人居环境整治、共建和美乡村的合力。如今,干群之“和”与多方力量之“合”正拧成一股绳,推动坪洋村在典型村培育创建中出新出彩,展现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村富的和美乡村锦绣图。

巧用人,“乡村工匠”成主力

  坪洋溪的潺潺细流静静流过村庄。河道旁有一处水塘,水质碧绿通透,水面下的绿藻随波摇曳,别有一番生机。在过去,这里是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塘”,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塘和河道,导致蚊蝇滋生、臭气熏天。

fb005b5ee27647f9aaecf9cedce4b206_watermark.jpg

得益于污水改造,坪洋溪水质日益提升,为乡村增添不少生机。黄品 摄

  转机出现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这片脏乱不堪的黑臭水体很快得到显著改善。“在全县,坪洋村是完成污水改造耗时最短的村子。”浮山镇驻坪洋村组长杨嘉勋告诉笔者,仅用时30天,坪洋村就完成了全村5个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终端建设。

  但项目并不一帆风顺。改造一开始,便遇到援建企业用工紧缺的难题。如何解决?

6171e05cff7e4bd8ba9e57f1a4403f98_watermark.jpg

昔日“黑水塘”摇身一变“生态水”。黄品 摄

  精准动员,是坪洋村支出的好招——由村“两委”班子组织村内近40名泥水工匠就近参与项目,“乡村工匠”队伍应运而生。

  “‘乡村工匠’长期扎根农村,有家乡情怀,也熟悉本地环境。让他们参与项目,既填补了用工空白,也能有效节约用工成本。”坪洋村党支部书记曾文祥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资金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坪洋村并不囿于困难而止步不前,而是敢于破局,由村党组织书记做担保,组织“乡村工匠”先开工干活,待项目资金到位再统一结算工资,为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用工保障。

b490e48dec814b8f8355d0568ddc3698_watermark.jpg

乡村工匠建设家乡。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这并非坪洋村首次组织“乡村工匠”队伍,在推动“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已有先例。彼时,村内20余名“土师傅”和8名电工师傅自愿加入,或帮忙用挖机平整土地,或对村巷道进行混凝土铺设,或给“四小园”四周砌上围礅,或对村内杂乱“三线”进行规整,助力该村顺利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

ff247a3221074d8bbdcc39b6deefca96_watermark.jpg

能工巧匠“各显神通”,共建共治蔚然成风。受访者供图

  “参与乡村建设,我们可是‘全家总动员’!”今年70岁的退休老教师曾金溪正是“乡村工匠”中的一员。他说,乡村建设不像唱戏,一结束就散场,不仅需要持续不懈地开展整治,也需要大伙儿积极参与,共同维护。因此,平时他会帮忙为村里做杂工,如和水泥、搬运废土等。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听说后,特意托父亲捐资捐物,支持村里的风貌提升工作。“看到村子越来越美,虽苦也乐!”

善治理,“全民动员”成常态

  从“乡村工匠”的“总动员”中不难看出,干群同心合力创建典型村,已在坪洋村蔚然成风。实际上,这也成为该村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动、出新出彩的关键。


3def0c6b80184beb9a767dd36cc758fb_watermark.jpg

“乡村工匠”施工进行时。受访者供图

727f9fd07c6d48aabdc34290a35ffa5b_watermark.jpg

“乡村工匠”施工完成后。黄品 摄

  “乡村治理,重在动员,最怕出现‘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尴尬局面。”曾文祥说,“要取得群众的信任,既要靠说,也要靠做。”

  在此过程中,坪洋村尤为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老党员曾俊荣在省道S222旁经营一家柿饼加工店,在“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中,他率先配合将自家门店往后移了10多米,他感慨道:“清拆半间房子损失不小,但为了乡村建设工作,作为党员必须以身作则,支持乡村建设。”

f09bebb7ca2e49a2ad24024701a54759_watermark.jpg

在坪洋村,“四小园”随处可见。黄品 摄

  在发动群众方面,由“两委”干部分组入户,挨家挨户走访村民,邀请村民加入“村庄如何规划、拆除腾让土地如何利用”等话题讨论,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获得村民支持后,“两委”干部继续付诸行动:清拆违建的同时,把村民关切的碎土路铺成水泥路;清理破旧花盆时,免费发放统一采购的花盆……“拆建同步,要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能积极行动起来。”曾文祥表示。

e52bd9d2bf6241a0a3ef6f192cdc49cf_watermark.jpg

原本杂草丛生、脏污不堪的道路实现硬底化,村民出行更加便利。黄品 摄

  在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乡村工匠”亮身份、比作为、树形象的带动下,村民也主动参与,自觉清理房前屋后堆积的杂物,配合植绿补绿打造绿美巷道,实现乡村风貌提升从“单向发力”变为“多方合力”,加力提速推进典型村建设。不仅如此,村民们还积极捐资出力参与家乡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捐资近7万元、水泥300袋。

  干群之“和”,多方力量之“合”,让坪洋典型村培育创建工作跑出“加速度”。目前,该村已推动排污沟渠盖板暗渠化1.2公里、村巷道硬底化近2公里、“三线”规整2.5公里,打造“四小园”16个总面积近420平方米,新栽种巷道盆栽超200盆。

4faad2af5773499185ff42347d9bd60e_watermark.jpg

民房粉刷一新,扮靓乡村风貌。黄品 摄

  人造环境,环境亦造人。如今,村民们都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整洁环境。村民曾平莲说,每回从地里耕作完回家,她都会留意将灌溉的水瓢带回屋里,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放在门口。“坪洋村是大伙儿共同的家,共同维护环境卫生,我们的‘家’才会更美呀!”

重惠民,销量翻番展“柿”力

  干群合力不仅让坪洋村环境越来越美,更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柿饼产业由衰到旺的转变,正印证了这一点。

0512ba017cb14f3e97663f1a242aa33f_watermark.jpg

浮山柿饼。黄品 摄

  省道S222旁,一辆旅游大巴缓缓驶入浮山柿饼非遗文化街。游客们陆续下车,兴奋地合照打卡,到摊位前品尝挑选特色农产品。游客当中,有两名四川传媒学院的学生,他们此行是为了以浮山柿饼的非遗技艺为主题,拍摄自己的毕业作品。而坪洋村柿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曾伟峰,正是他们的采访对象。

d57df59cdf414d3fa26f78791b560692_watermark.jpg

浮山柿饼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打卡品尝。黄品 摄

ade7723efc0347a6b522f7b9aae9fa28_watermark.jpg

大学生慕名远道而来采访浮山柿饼非遗传承人。黄品 摄

  曾伟峰几乎天天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高峰期连停车都成问题。”说到这,曾伟峰有些发愁,但表情很快由愁转喜,“游客们的到来,让柿饼的销量水涨船高。去年,浮山柿饼简直是供不应求!”

  然而,就在几年前,受限于零散生产的制约,浮山柿饼一度走向没落。

876db4de34594cbcb56511fa733b45d1_watermark.jpg

村民展示“金果子”。黄品 摄

  转折发生在2023年,浮山柿饼成功入选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坪洋村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毗邻省道的区位优势,成立饶平县坪洋柿饼专业合作社,升级改造柿饼非遗文化街,整合零散柿饼户统一入街经营,实现从“散兵游勇”到集团化作战的转型。

  同时,沿路整备土地约33亩打造浮山柿饼文化体验园,增设晾晒区、制作工艺流程展示、制作技艺表演等场景,展示“柿饼之乡”200多年的渊源历史,和浮山柿饼古法晾晒娴熟工艺。

0f4c898c57ee4c588140a10e9ec440e1_watermark.jpg

浮山柿饼经阳光滋养,自成一道风味。黄品 摄

  在这一过程中,坪洋村不忘聚合村民力量——呼吁从事柿饼加工的村民诚信经营,订立村民公约,规定产业园内销售的柿饼必须为本地产,防止商家因供不应求而采购外地柿饼,杜绝以次充好。

  与此同时,该村还依托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研发柿饼清洁加工技术,建立14个标准化加工流程,推动申报柿饼SC认证,成功取得线上销售市场准入凭证。

0e4ae1983c79433c9850d7ca278aa46e_watermark.jpg

游客品尝购买柿饼。黄品 摄

  产业集中化、规范化很快显现出惠民成效。据曾伟峰保守估计,在旺季,园区每日总销售额超50万元。2024年,柿饼销售额预计达到4000多万元,比2023年翻了一番。收入增加激励了村民,如今全村有400余人从事柿饼相关行业,带动超过一半在家村民就业。

  借“柿”发展,利民惠民。曾文祥表示,坪洋村将延续这一好势头,规划新建停车场所,并通过强村公司着手探索柿饼的深加工。“未来,产业园入口处将种上柿子树,规划餐饮区域,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柿饼产业和资源要素集聚发展,持续擦亮浮山柿饼‘金招牌’。”

南方+见习记者 黄品 记者 杨可

通讯员 饶宣 许铎